您的位置:首页 > 社会管理 >
珙县:“三个坚持”打出基层治理“组合拳” 川滇边界村寨蝶变和美乡村典范
www.yibin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4-09 14:56:18 】 【 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

  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宜宾珙县观斗苗族乡白仁村,这个曾因政策、文化差异等问题频发矛盾的“薄弱村”,如今正以党建为舵、团结为帆、联动为桨,在基层治理的浪潮中破浪前行。2024年获评“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佳建设成效显著村”的背后,是该村以“三个坚持”创新实践,将“矛盾多发区”转化为“治理示范地”的生动写照。


20250409145601.jpg

珙县观斗苗族乡全貌供图珙县县委宣传部


  坚持民族团结主线三治融合润民心


  作为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,白仁村以“民族团结+三治融合”破题,让治理充满“民族温度”。在自治层面,该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,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,推进“五个一”工程,建成苗文化特色建筑“上寨大门”、非遗民俗馆等,改造84户农房、220户厕所,人居环境焕然一新;同时,组建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和长老能人调解工作室,近三年化解矛盾140余件,2024年,信访量同比下降73%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界”。


  法治与德治同步发力。该村聘任法治村主任,设置法治宣传走廊,每季度开展“法律进苗寨”活动,营造“自觉学法、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”的法治氛围;挖掘苗族古歌、蜡染等非遗,举办花山节、苗场节等特色活动,评选“星级文明户”,让传统美德成为治理“软约束”。苗族文化纪录片《绷鼓祭(节)》的拍摄,更让民族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“精神纽带”。


  坚持打破省际边界壁垒区域联动绘新篇


  地处川滇交界的特殊区位,催生了白仁村“跨区域治理”的创新思路。该村与云南毗邻村建立省际边界联动示范区,通过“组织联建、基层联治、资源联动”三措并举,实现从“条线分治”到“一体共治”的跨越;组织上,成立经济发展、社会事务、调解工作3个跨省党小组,建立“五联互建”机制,共同管理11项交界事务;治理中,联合组建群防群治工作队,常态化开展治安联防、森林防火等行动,两省群众共享文体广场、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,边界地区安全感显著提升。


  川滇携手修缮干道5.5公里、共建村道3公里,解决1500余人出行难题;整合资源打造“苗岭”特色品牌,苗郎洞、情人谷等特色民俗康养基地相继落地,辅以苗岭肉牛、苗岭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和苗族芦笙、苗族蜡染等特色手工艺品,带动200余人就近就业,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,两省群众在“共兴共富”中绘就发展同心圆。


  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激活治理“红细胞”


  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白仁村以党建为统揽,筑牢基层治理“主阵地”。该村实施“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三年行动”,从省外及周边乡镇选拔8名后备干部,近三年,调整5名不作为干部,优化驻村工作队,让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成为常态;推行“一对一结对帮带”和乡村干部互派任职,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培育20余名“土专家”,提升干部引领发展能力;建立履职责任清单,每月公示工作成效、每年实绩评估,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,近三年,获各级表彰9人次,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。


  从“无人管”到“大家管”,从“矛盾窝”到“示范村”,白仁村的蜕变印证: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,民族团结是“根”,区域联动是“翼”,党建引领是“魂”。这个川滇边界的苗族村寨正以“三个坚持”的生动实践,为交界地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“白仁样本”,让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”的和美画卷在边界大地徐徐铺展。


  (刘强)


  


编辑:雷颖
中共宜宾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