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杨素宏
“鼓浪屿名称的由来,你知道吗?”在厦门工作的同学告诉我,据传说,因鼓浪屿岛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发出如擂鼓之声,故从明朝开始,人们便将圆沙洲的名字雅称为现在的鼓浪屿。
这座被称为“海上花园”的美丽岛屿,我在上个世纪听了歌曲《鼓浪屿之波》后,就一直向往,并坚信有朝一日,一定登岛漫游,感受大海的深情,感受海风的柔情,感受宝岛的亲情。
好友盛情相约,遂得成行。我原以为,在家乡大西南的深山里,才会有参天古树。当我登上鼓浪屿的时候,才晓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。在这四周临海的花园小岛上,绿地覆盖率竟达40%,并有包括圆叶蒲葵、五棱大戟、柱状南洋杉等珍贵古树20余种,古木参天。据资料记载,鼓浪屿上还有乔木、灌木、藤本和地被植物等90余科1000多种。站在日光岩上放眼四望,整座岛屿绿荫丛丛,藤蔓遍地,鸟语花香,目不暇接的美景尽收眼底。
“海风送来醉人的清爽,海浪荡起蓝色的诗行……”一行行美丽的白鹭在湛蓝的海上优雅地盘旋,一叶叶泛着白的灰的红的黄的帆在潮水浪尖上起伏,像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壮美地在我心里荡漾。
朋友介绍,鼓浪屿岛上人均钢琴拥有数,绝对是全国第一。我想,这“钢琴之岛”“音乐之乡”的美名,肯定不是浪得虚名,而是琴键与音符碰撞出来的奏鸣。就如我在鼓浪屿简介资料上看到的那副对联所描述的一样:鼓浪悬帆今胜昔,堆金积玉慨而慷。
走进毓园,见到那尊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时,我心中的海潮再也无法平静,那位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的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,在我的眼前愈发崇高和伟大。“这两棵南洋杉,是敬爱的邓颖超妈妈亲手种植的,象征着林巧稚大夫秀逸高洁的人生品格。”好友告诉我,这座恬静美丽的园林是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、杰出的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之一、被誉为“万婴之母”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而建的。园林布局精巧,植物种类繁多,花草树木茂密,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象,也展示了林巧稚大夫对社会的贡献和她的人格魅力。
人生在世,每个人在每一个紧急关头都梦想着华丽转身,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。所以,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前行的路上,能遇到最美的转角。这不,在鼓浪屿,就有一处是叫做“最美转角”的所在。
那些红色的砖块,在灰浆的粘合下,将血脉浸入墙体,垒叠在那栋别具一格三层楼房上,刻意收缩自己的筋骨,让身体形成一个45度的夹角,脚下的青石和两侧的房屋,分别向未知的方向延伸。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行进,都有一个等待你去揭晓的答案。不知道这是风水师的杰作,还是设计师的发明,其依势依地巧妙构思的设计,令人赞叹。
寻着绿野仙踪,闻着醉人果香,穿行于错落有致的奇石、瀑布、深潭、绿植间,观沙滩、海浪、珊瑚礁在阳光下生出的绚丽景色,说不出的惬意,也让我大脑生出无限遐想。
因对林语堂先生的景仰,我特意参观了位于漳州路44号的林语堂故居,据说,这栋风格别致且有内涵的房子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。我不懂得建筑的奥秘,但因心生敬意,对已年迈老化塌圮的别墅,竟也生出悯怜之感。
又因我姓杨的缘故,不由莫名生出想看看杨家园的愿望。于是,先后瞻仰了鼓新路的“忠权楼”和安海路的别墅。那雕刻精美、线条柔雅的门坊,那挺拔秀美的凹槽廊柱,半圆的尖拱的窗户,雕塑装饰的窗柱,都深深地吸引着我。
遗憾的是,因季节的原因,我没有下到海里游上一游,但在港仔后海滨浴场,听闻了一个神奇的故事。传说800多年前,当元朝军队由浙江进入福建时,年仅8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,在丞相陆秀夫、太傅张世杰护卫下,乘船逃到厦门,随后又准备从鼓浪屿港仔后经嵩屿进入广东。渡海时波涛汹涌,颠簸不息,眼看将要葬身鱼腹,于是赵昺把腰带投入海中,顿时,风平浪静,小船安渡过海。此后,人们便把这片海面称为“金带水”。
“登上日光岩眺望,只见四周海茫茫,我渴望,我渴望,快快见到你,美丽的基隆港……”每当想起这首歌,我就莫名地把心贴近了宝岛台湾,而今站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,矗立于郑成功塑像前,遥望海峡对岸,更加想念同宗同族的台湾同胞。
游览日光岩时,才知道这里原名“岩仔山”,俗名龙头山,又叫“晃岩”。现在称为日光岩,是因为当年郑成功来到这里时,看到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,又因为这里是鼓浪屿早晨遇见第一缕阳光的地方,于是便把“晃”字拆开,称之为“日光岩”。在这里,我看到了许多巨石题刻,如“天风海涛”“鼓浪洞天”“鹭江第一”等,据说“鼓浪洞天”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。而莲花庵前巨石上的“晃岩”二字,系1916年朱兆莘所书。莲花庵后巨石上的“鹭江龙窟”,则系1920年前后云溪张大河所题。由此可见,厦门岛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鹭江对峙,便有了“龙虎守厦门”的美谈。
友人还曾陪同我逛鼓浪屿龙头路小吃一条街,向我推荐这里的美食,简直是“得心应手”地“信手拈来”。叶氏麻糍、鱼丸、黄胜记猪肉脯、汪记馅饼等等,是游人们来到厦门不得不品尝的名小吃,还有那些烧肉粽、花生汤、沙茶面、虾面、烧仙草等等。
尤其是那以花生末、白砂糖做馅,包在糯米团里再裹一层黑芝麻末的叶氏麻糍,细细打听,方知这叶氏麻糍是福建安溪人叶成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创。他自幼跟随长辈学会制作麻糍、年糕、发糕等手艺,长大后他来到厦门以卖麻糍为业。年老后,他继续指导子孙制作麻糍售卖,生意相当红火,但由于手工制作麻糍的每道工序很是耗时费力,因而产量不大,每天仅能产卖数百个,即使全家人动手加班制作,也仅能多上几百个。如今,人们在鼓浪屿上,要想吃到这份叶氏麻糍,只能赶早或靠运气了。
一路前行,路旁的食摊上,海蛎煎、味杂陈北仔饼、卤牛肉等等琳琅满目,让人应接不暇。
步步美景,处处美食。鼓浪屿之美,就这样留在记忆深处。(作者系省公安厅退休民警)